1、【言语理解】“微小说”似乎是一场广场式的文学狂欢,“文学”走下了高高的殿堂,“与民同乐”。但是,在兴盛背后,也暗藏了________的危机:文字的零碎和短小固然________,但同时对情节的构思也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可回避 轻便
B:迫在眉睫 时尚
C:与生俱来 快捷
D:无法逆转 紧凑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一空,由“在兴盛背后”可知,“微小说”的危机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排除C。分析可知,虽然微小说对情节的构思由更严苛的要求,但并非不能克服,“无法逆转”程度过重,排除D。
第二空,“文字的零碎和短小”可以带来“轻便”和“快捷”,但不能带来“时尚”,排除B。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3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2、【言语理解】有些人说了许多似乎很有道理的话,却让人摸不着边际;有些人只说了一两句,却有 之效。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见恨晚
B:穿云破雾
C:醍醐灌顶
D:如释重负
正确答案:C
解析:相见恨晚:只恨相见得太晚。形容一见如故,意气极其相投。穿云破雾:比喻突破重重障碍和困难。如释重负:像放下重担那样。形容紧张心情过去以后的轻松愉快。比喻人在解除某种负担后轻松愉快。醍醐灌顶:佛教指灌输智慧,使人彻底觉悟。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3、【言语理解】
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往往________于科学假说,科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假说的形成、发展和假说之间的竞争、更迭的历史。面对茫茫人类历史源头,面对________、虚虚实实的人类文明历史遗存,科学假说同样至关重要。他________地将历史、文化、人性、环境视角的“聚光灯”汇集在一起,形成了属于他的一盏“无影灯”,并以这样的视角照射幽暗的历史深处,从而解析出一些可能接近历史本源的朦胧真相。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发轫 凤毛麟角 含英咀华
B:
肇始 吉光片羽 独辟蹊径
C:
滥觞 汗牛充栋 苦心孤诣
D:
开端 如火如荼 毛举细故
正确答案:B
解析:
第一空,此处所填词语应作谓语,而“开端”不能作谓语,排除D。
第二空,由顿号可知,此处所填词语应与“虚虚实实”共同修饰“人类文明历史遗存”。“汗牛充栋”形容书籍极多。不能用来形容“历史遗存”,排除C。
第三空,“含英咀华”比喻琢磨和领会诗文的要点和精神,“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新方法。由后文的“形成了属于他的一盏‘无影灯’,并以这样的视角照射……解析出……朦胧真相”可知,此处强调的是研究的独创性,“独辟蹊径”填入更符合句意,排除A。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题,2018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题,2018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8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9题,2018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1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4、【言语理解】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近年来,一大批优秀乡土人才在农村 。他们既有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的精神,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成为科学致富的一代新型农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颖而出
B:崭露头角
C:闻名遐迩
D:扬名天下
正确答案:A
解析: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干在适当的时机迅速地显现出来。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闻名遐迩:远近闻名。扬名天下:大名远扬。由题意可首先排除C、D。题中表述“随着科学技术在农村的迅速普及”,这是强调一个时机,“一代新型农民”强调与传统的农民有区别,故这里选“脱颖而出”更贴切。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认为:“在经济增长的初期阶段,尽管人们的收入都不减少,但社会收入分配却变得不平等;随着经济的继续增长,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程度逐渐减轻;经济增长达到更高水平以后,收入分配又变得平等。”这种理论假说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历史实际,但他又指出,重复发达国家以往的模式,以为收入不平等促进了经济增长,欠发达国家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就是必要的,这是一种“危险的类比”。在西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解决公平问题不是搞自然而然的过渡,而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干预,消除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收入在国家不断增长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对高收入者形成法律和政治压力,从而使得社会收入分配转向公正。
下列说法与这段文字最相符的一项是:
A:经济总量增长不会自发地促进社会收入公平分配
B: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可以有效监督和保证社会公平
C:发达国家的收入分配模式是遵循效率优先原则的
D:倒U曲线理论不适于欠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模式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库兹涅茨的倒U曲线理论。然后指出这种理论符合发达国家的实际,但欠发达国家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来促进经济发展是一种“危险的类比”。接着介绍,西方经济发展实践中解决公平问题是通过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干预。故文段强调的是政府的干预可以促进社会公平,只有B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项的“经济总量增长”文段没有提及。C项“效率优先原则”文段未提及。D项,文段说的是重复发达国家的模式,强化当前的收入不平等存在风险,但并不能推出倒U曲线理论不适于欠发达国家的。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6、【言语理解】专家们认为,传统的教学方式必须________,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变革
B:改变
C:改革
D:变动
正确答案:C
解析:由“必须”可知,“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势在必行,“改变”“变动”程度较轻,排除B、D。“变革”指改变事物的本质(多指社会制度而言),侧重全部改变。“改革”指改掉旧的、不合理的部分,使之更合理完善,侧重改变不好的部分。由常识可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存在合理之处,无须全部改变,排除A。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36题
7、【言语理解】“红段子”就要来了!在有关部委和几大移动运营商的联合高调推动下,中国手机短信有望“全国山河一片红”。一场名为“红段子现象——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和产业走向”的座谈会,在农历新年临近之际,拉开序幕。其受重视程度,从参会人员可见一斑:工业与信息化部副部长奚国华、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局长胡占凡、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跃……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东公司总经理徐龙撰文称:具有思想性和知识性,内容健康向上,形式短小精悍,效果催人奋进的短信,就是“红段子”。
对这段话概括最准确的是:
A:“红段子”有望在中国手机短信中流行
B:“红段子”是很受欢迎的手机短信
C:“红段子”现象引起了领导的重视
D:什么是“红段子”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红段子”可能会在手机短信中流行起来。然后介绍了有关部委和运营商的重视。最后介绍了何为“红段子”。文段强调的是“红段子”可能在手机短信中流行,只有A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B项混淆了已然与未然,排除。文段中列举诸多领导参加开幕式是为了证明“红段子”的受重视程度,C项将重点放在“领导”身上,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概括了文段末句内容,但并未点明主旨,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0年河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6题
8、【言语理解】中华民族一直以其强烈的责任意识享誉世界,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历史时期,尤其需要 人们的责任意识,这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 ,也是时代的呼唤。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增强 要求
B:提高 结果
C:加强 需要
D:提升 途径
正确答案:A
解析:“提高”、“提升”与“意识”搭配不当,可排除B、D;根据“既……也”引导的并列句可知,第二空必与“呼唤”相对应,故应选“要求”,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古学汇刊》第一集记绛云楼买宋版《汉书》《后汉书》的故事,据说初时缺《后汉书》两本,遍嘱书贾,大索天下,一直没有消息。一天傍晚,某书贾泊舟乌镇,买面作食,面店主人从败簏中取出旧书两本,将为包裹,微睨之,宋版《后汉书》也。书贾大喜,只是首页已缺,问之主人,知道刚为邻翁裹面以去,结果又把这一页也追了回来。
这段文字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B: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C: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主要介绍了绛云楼买宋版《汉书》《后汉书》的故事。“初时遍嘱书贾,大索天下,一直没有消息”对应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某书贾泊舟乌镇,买面作食,面店主人从败簏中取出旧书两本,将为包裹,微睨之,宋版《后汉书》也”对应的是“得来全不费工夫”。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18题,2012年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2题
10、【言语理解】灾害按照其成因可以划分为由自然现象引起的灾害和由社会现象引起的灾害,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不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二者均可以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在自然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预见可能性以及社会现象导致的灾害存在损害避免可能性的场合下,则公共设施的管理者或者其他行政主体都应具有履行相应职权的义务,此时不可抗力就不能成为违法阻却事由。简言之,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灾害不能理所当然被认为属于不可抗力
B:不可抗力其实存在着预见的可能性
C:事后追责必须严格区分灾害的形成是否不可避免
D:管理者应该尽力避免和防止灾害的形成
正确答案:A
解析:由“简言之”可知,空缺处所填句子是对前文的总结概括。前文论述了两种情况:不能预见、不能避免的灾害是不可抗力,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可能预见、可能避免的灾害不属于不可抗力,不属于违法阻却事由。归纳可得出,并非所有灾害都属于不可抗力的结论,A项填入恰当。
B项,与前文相悖,不存在预见可能性的才是不可抗力,排除。
C项,只提到“不可避免”,未提到“不可预见”,对前文概括不准确。排除。
D项,不可抗力是不能预见和避免的,本身表述错误。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A类)第26题,201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C类)第3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