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865

发布时间:2024-05-25 16:49     浏览量:45

1、【言语理解】“药”是治病救人的,而“毒”是致病害命的。中药的毒性与药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专家认为是________的,中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相容并立

B:相生相克

C:相辅相成

D:对立统一

正确答案:D

解析:横线处所填词语是对“中药既有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也有治疗疾病的一面”的总结,即强调中药的两面性。“相容并立”指同时并存,互相包容;“相生相克”指物质之间一物降一物的辩证关系;“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对立统一”指事物包含着的内在矛盾性。“对立统一”填入恰当。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2、【言语理解】中国人在室内焚香,始自战国时代,此时期也开始出现铜制香炉。秦、汉之后,随着制香、用香日益普及,各种式样的炉具________,其材质涵盖陶器、瓷器、铜器、鎏金银器、掐丝珐琅、竹木器及玉石等。这些不同材质、工艺的香炉,除了用于宗教祭仪,也成为文人墨客案头________的赏玩之物。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眼花缭乱 稀松平常

B:独具匠心 信手拈来

C:应运而生 不可或缺

D:与日俱增 不可多得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句意为制香、用香普及后炉具也随之产生。“眼花缭乱”形容眼前的景象复杂纷繁,使人感到迷乱,常与“令人”搭配,填入此处不恰当,排除A。“独具匠心”指具有独特的想法,形容在技术或艺术构思方面有创造性,与句意不符,排除B。“与日俱增”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地不断增长,形容增长得很快,多用于形容感情,与句意不符,排除D。“应运而生”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填入符合句意。验证第二空,“不可或缺”表示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形容香炉在文人墨客案头的重要程度,恰当。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19题

3、【言语理解】长期以来,人们对工业的文化内涵没有认识,文物保护的理念相对落后。事实上,每项工业遗产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最高发展水平,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步。近代工业遗产更是如同一种超越时代的文化载体和现代设计思想的容器,凝结着社会经济、产业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有些工业遗产,甚至代表了一个城市最基本的东西,见证着城市发展的历史。
对这段文字概括最为准确的是:

A:文物保护理念应适应生产力发展

B:文化研究应以工业遗产为突破口

C: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发展的历史

D:工业遗产是具有文化价值的文物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人们对于工业文化内涵认识不够导致文物保护理念落后的问题。接着转折,强调了工业遗产的重要性。故文段强调的是工业遗产非常重要,所以需要保护。文段重点论述的是“工业遗产”,A项没有提及,B项的主体是“文化研究”,可首先排除A、B。C项是文段论述的部分内容,即强调工业遗产重要性的部分。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0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2010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2010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0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0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74题,2010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2010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74题

4、【言语理解】①上海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特征也开始初露端倪
②历史上的上海,处于传统江南文化的边缘地位
③来自各地的商帮,如浙江的宁波帮、绍兴帮,湖南的洞庭商帮,广东潮州帮,福建泉漳帮等活跃在上海
④从经济地理角度而言,上海距离素称“鱼米之乡”的苏杭尚有相当距离,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传统社会中自然不占突出位置
⑤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三重边陲的上海,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
⑥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但由于优越的地理条件,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④②⑤⑥①③

B:①⑤④③②⑥

C:⑥③②④⑤①

D:②④⑤⑥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分析可知,③中的“来自各地的商帮……等活跃在上海”是对⑥中“上海在明清时期已经成为江南重要的商业市镇之一”的具体说明,因此③应紧跟在⑥之后,排除A、B。⑥中的“虽然在文化上处于边缘地位”,对应于⑤中的“尚无法在以苏杭为代表的江南主流文化方面有什么建树”,因此⑥应紧跟在⑤后,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3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4题,2013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3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2013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51题,2013年宁夏回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2013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0题,2013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2题,2013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2013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87题,2013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93题,2013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6题,2013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88题,2013年西藏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5题

5、【言语理解】1955年我进入南开大学历史学系读书,老师告诉我们治史有“三求”:求真、求新、求用。到现在,我在史学园地已经耕耘60多年,对“三求”有了一些自己的体会,特别是认识到,学术研究不能照搬照抄、跟在别人后面________,而应在独立思考精神的观照下进行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实现“三求”。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傍人门户

B:邯郸学步

C:穿凿附会

D:亦步亦趋

正确答案:D

解析:由“、”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照搬照抄”构成并列关系,词义相近;由“而”可知,空缺处所填词语应与“在独立思考精神的观照下进行研究”构成反义关系,语义相反。“傍人门户”指依赖别人,不能自立。填入与“照搬照抄”语义无关,排除A。“邯郸学步”指模仿人不到家,反而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文段未提及“把原来自己会的东西忘了”之意,排除B。“穿凿附会”指把讲不通的或不相干的道理、事情硬扯在一起进行解释。填入与句意不符,排除C。“亦步亦趋”指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填入此处与句意相符,当选。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甘肃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汇编)第22题

6、【言语理解】目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现代文明的产物,是经过长时间博弈和磨合后逐渐形成的。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一是这一体系仍存在许多合理性,对人类和平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治理体系及其体制机制未能适应新情况,出现了许多问题,亟需进行改革;二是现代化先发国家在这一体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长期把控国际外交话语权,将以资本为中心的逻辑贯穿于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体制机制。因此,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及其相应体制机制,就必须正视上述两方面。
这段文字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路径

B: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

C:全球治理体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D:当前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制度缺陷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说明全球治理体系是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接着指出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存在两方面问题,并对此具体说明;最后由“因此”引出结论,即“要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既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及其相应体制机制,就必须正视上述两方面”。重点关注尾句,文段尾句提出一个结论,根据行文逻辑,下文应围绕该结论继续展开论述,表示应如何正视并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对应A。
B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与发展”与文段论述重点“全球治理体系”不相符,与文段衔接不恰当,排除。
C项,文段主要是论述全球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尾句强调应正视该问题,故下文不应对“机遇”进行论述,排除。
D项,“制度缺陷”属于本文信息,不应再出现在下文,排除。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21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市地)-考友回忆版第44题

7、【言语理解】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要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毫不夸张地说,这本来就是一场就业战争。眼下,国际金融危机日显,摆在中国面前的这场仗,到底该怎么打?
本文中“这场仗”指的是:

A: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就业战争中获胜

B:如何摆脱国际金融危机对国内经济的影响

C:如何在资源更加受限的状况下解决国内劳动力就业问题

D:如何在世界劳动力市场上占据优势

正确答案:C

解析:“这场仗”指的是前文中的“就业战争”,即“中国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要为占世界人口26%的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A项“竞争激烈”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材料强调的也不是“获胜”的问题。B、D两项材料中也没有涉及。C项是对“这场仗”的准确概括。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

在一项针对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调查中,当被问及“你适应中国的生活吗”时,超过60%的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都选择了“比较适应”,可见伴随汉语水平的提高和对中国了解程度的加深,大多数受访者已经逐渐步入了跨文化适应中的“恢复期”,正在更加理性地认识中国,并且寻找办法解决文化休克带来的交际问题。但是,仍然有20%的亚洲学生处于“危机期”,认为“不太适应中国,对中国文化还很困惑”,而仅有8%左右的欧美学生有同样的感受。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有亲缘关系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

B:

文化距离的远近并不是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性因素

C:

某种意义上讲,欧美学生比亚洲学生更能适应中国文化

D:

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决定其对该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

正确答案:B

解析:

文段首先以一份调查引出“留学生是否适应中国生活”的话题,表示大部分留学生比较适应中国生活;然后以“但是”转折指出在不太适应中国、对中国文化存在困惑的留学生中,亚洲学生(文化距离近)比欧美学生(文化距离远)的比重要大;最后由“这说明”引出对前文的总结,横线处句子应反映调查得出的结论。前文重点在于转折之后,通过对比亚洲学生和欧美学生对中国适应情况的不同,指出文化距离的远近并不会对跨文化适应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应B。

A项,“中国文化与亚洲文化有亲缘关系”的说法文段未提及,填入此处衔接不当,排除。

C项,表述仅停留在调查数据所呈现的事实上,未体现由调查得出的结论,即文化距离的远近对跨文化适应的影响,不能起到总结前文的作用,排除。

D项,“对地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否决定“对该地域文化的接受程度”,文段未明确指出,填入此处衔接不当;且文段说的是对文化的“适应”而非对文化的“接受”,排除。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20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下半年)第30题

9、【言语理解】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________,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D: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正确答案:D

解析:根据话题一致原则,画线处前文说的是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勾画着自身的影像(“作者形象”),后句说的是“作者形象”是什么。由此可知,画线处句子也应围绕“作者形象”展开,符合此要求的只有D。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26题,2011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26题,2011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2011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2011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10、【言语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广泛应用是一个重大的系统工程,其________的发展与无所不在的应用令人目不暇接,甚或有些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争分夺秒 眼花缭乱

B:雷霆万钧 措手不及

C:如日中天 无法招架

D:日新月异 始料未及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分析可知,此处应填入一个表示发展快的词语,“雷霆万钧”形容威力极大,无法阻挡。“如日中天”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均不合文意,排除B、C。
第二空,由“甚或”可知,第二空词语应与“目不暇接”表两种不同的情况,而“眼花缭乱”与“目不暇接”词义接近,排除A。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4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B类)第1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