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你幸福吗?》在《新闻联播》连续播出了8天,引起网络热议,以“你幸福吗”为关键词的搜索,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而最开始爆红的无疑是那位回答“我姓曾”的大爷,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
对这段信息的提炼不恰当的是:
A:这档节目颠覆了许多人心目中对央视的传统印象
B: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
C:《新闻联播》每一次细小的改变都会引发舆论的关注
D:央视新闻开始将麦克风交给普通人,倾听他们的声音
正确答案:B
解析:由文段尾句“很难想象,这样的‘雷人回答’在以前的央视能否播出”,可推知A;由“引起网络热议”“也有超过5600万的词条”可推知C;《你幸福吗?》是央视走进基层,倾听百姓心声的一档节目,故D项正确。大爷将“你幸福吗?”理解为“你姓福吗?”,由此不能推出央视新闻与普通人之间的语境存在巨大差别,B项说法不当。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17题,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2题
2、【言语理解】(1)作为一个企业既要________原有市场,也要不断________新市场。
(2)就像在杯子里只有________下茶叶才能使茶水有滋有味一样,你只有________经验,充实人生,才能成为有修养的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开辟 开拓 沉淀 积淀
B:开拓 开辟 积淀 沉淀
C:开辟 开拓 积淀 沉淀
D:开拓 开辟 沉淀 积淀
正确答案:D
解析:(1)句,“开拓”侧重于“拓”,即拓展;“开辟”侧重于“辟”,即创立。与“原有市场”搭配,应选“开拓”,与“新市场”搭配,应选“开辟”,排除A、C。
(2)句,与“茶叶”搭配,“沉淀”更恰当,“积淀经验”为习惯搭配,排除B。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4题
3、【言语理解】除夕夜,高耸入云的海心塔不时更换它________的“晚礼服”,以梦幻般的整体变色效果为虎年新春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靓丽
B:壮丽
C:华丽
D:艳丽
正确答案:C
解析:由“梦幻般的整体变色效果”可知,句中的“晚礼服”指的是海心塔的灯光。“靓丽”形容漂亮、美丽,多用于年轻女性。“壮丽”形容雄壮而美丽。一般用来形容祖国河山。排除A、B。“华丽”形容美丽而有光彩。“艳丽”形容鲜明美丽,侧重于形容色彩。形容灯光的明亮有光彩,“华丽”最合句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4、【言语理解】武汉沦陷后,许孟雄到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英语老师,深受当地学子欢迎,
。1949年秋回到北京后,他先后任北京外国语学院(今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英语教授,一面教书,一面翻译。许孟雄是国内为数不多真正精通英语的学者之一,他能不假思索地写下流畅纯正的英文,一挥而就, ,达到 的地步。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声名鹊起 一气呵成 白璧无瑕
B:
显赫一时 一鼓作气 挥洒自如
C:
名噪一时 文不加点 炉火纯青
D:
蜚声中外 一蹴而就 登峰造极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第一空,“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显赫一时”指在一个短时期内名声权势极大。“名噪一时”名声传扬于一个时期,指名气在一个时期内引起轰动。“蜚声中外”指名声享誉中外。“显赫一时”在此不恰当。此处也未提到国外,故“蜚声中外”也欠妥。文段最后一句形容的是许孟雄对英语精通的程度,“文不加点”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炉火纯青”比喻学习、技术、技巧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正合题意,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因而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但是却轻视了科学工艺征服自然的权力,这使我们无法摆脱贫弱的处境。在生存竞争剧烈的时代,我们受人侵略,受人欺侮,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灵魂里粗野了,卑鄙了,怯懦了,我们也现实得不近情理了。我们丧尽了生活里旋律的美(盲动而无秩序)、音乐的境界(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猜忌、斗争)。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没有了构成生命意义、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中国精神应该往哪里去?
对“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一秘密,创造了中华民族平和的心境,我们用它来爱护现实、美化现实
B:这一秘密的发现并不能使我们摆脱贫弱的处境
C:这一秘密的发现并不能使我们保护住“文化的美丽精神”
D:这一秘密,构成了我们的国魂、生命意义和文化意义的高等价值
正确答案:D
解析:由“中华民族很早发现了宇宙旋律及生命节奏的秘密,因而以平和的音乐的心境爱护现实,美化现实,……这使我们无法摆脱贫弱的处境。……文化的美丽精神也不能长保了”可知A、B、C三项正确,排除。由“一个最尊重乐教、最了解音乐价值的民族没有了音乐。这就是说没有了国魂”可知这里的“这”指代音乐,而D项把“这”曲解为“这一秘密”,错误。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0题,2010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乙类)第51题
6、【言语理解】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尼古拉·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将会实质性地启动这个绿色经济的新长波,并到2020年进入高潮。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具体结果如何,世界肯定将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
这段文字主要在说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的:
A:理论基础
B:时代背景
C:重要意义
D:前景展望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绿色经济的研究者的预言——以资源生产率革命为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的意义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接着指出哥本哈根会议将实质性地启动这个绿色经济的新长波,并强调会议的意义——世界将走向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由此可知,文段主要说明的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意义。C项表述与此相符,当选。
A、B两项都是第一句话论述的内容,不是论述重点。D项,文段只提到在“到2020年进入高潮”,“前景展望”不是重点论述的内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0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7、【言语理解】在经济学领域有“后发劣势”的概念,这指的是落后国家由于发展较迟,因此对发达国家进行模仿。模仿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模仿制度,另一种是模仿技术和工业化模式。由于是后发国家,所以可以在没有基础制度的情况下通过技术模仿实现快速发展。然而,这一模仿虽然相对容易实现,但会给长期的发展留下许多隐患。事实上,当前我国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正是我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后发劣势的体现
B:仅仅依靠市场这只无影的手是无法解决的
C:意味着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必须走向纵深
D:可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和行业兼并重组等政策加以实现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后发劣势”的概念,然后由“然而”一转,指出这一模式虽然易模仿,但会对长期发展留下许多隐患,最后引出我国老工业基地面临一系列问题,其后最有可能说明的是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即前文所提到的“后发劣势”。B、C、D三项均未涉及“后发劣势”,排除。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山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5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4题
8、【言语理解】农村衰败,故乡消失,这是近些年媒体人提出的一个议题。学者的观察,时评人的关注,使得正在发生巨变的农村,被搬入舆论平台的焦点地带,农村话题时常与娱乐话题一起,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搜词。但在这个长达十年的农村话题讨论期内,作家是缺席的。虽然有一种观点认为,作家面向社会发言最好的方式是作品,但也有不少人认为,作家不能仅仅通过写作虚构作品承担社会责任,巴尔扎克、雨果、托尔斯泰等国外作家,往往会通过行动以及公开演讲等方式,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问题发表意见。
最适合做本段文字标题的是:
A:农村题材在今天缘何不再吃香
B:现代舆论话题中作家的边缘化
C:作家在农村衰败议题中的失语
D:中外作家应对社会事务的不同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农村衰败的议题是近些年舆论讨论的热点,然后说明作家在这一话题中是缺席的,最后通过巴尔扎克、雨果等国外作家的例子,说明作家不能仅通过写作虚构作品承担社会责任。
A项未提到“作家”;B项的“现代舆论话题”表述不准确,应是农村衰败的话题;D项,中外作家的不同非文段重点,文段是借国外作家的例子来给国内作家提个醒。C项“作家在农村衰败议题中的失语”恰与文段主旨相符,作为标题更恰当,故当选。
考题出处:待更新
9、【言语理解】现代经济学承认市场有其优点,但在某些情况下市场运作会失灵,政府也许有能力福国利民。现代经济学也承认,会有政府干预经济却仍然运作不畅的情况,换手让市场来试试可能成效会更好。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
A: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没有本质区别
B:政府干预与市场机制都远非完美
C: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能够互相补充发挥作用
D: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能够互为替代发挥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共两句话:第一句话说明在市场运作失灵的情况下,政府干预也许能够有效;第二句话说明在政府干预经济运作不畅的情况下,市场也许能够有效。两句给出的情景不同,发挥作用的对象也不同,由此可知,政府与市场的作用可以互补,C项的“互相补充”概括恰当。
A项“没有本质区别”、D项“互为替代”均表述错误;B项文段主要论述的是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之间的配合,而非它们的缺点。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很多学者都谈到勤奋和坚持这两者的重要性,我深有同感。假如有人问:治学有没有诀窍?那么我想,勤奋和坚持就是最基本的诀窍。勤能补拙,业精于勤,这是中国的古话。无数事实证明,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点成就,都是从勤学、勤思、勤问中得来的。当然,勤奋和坚持是不可分的。事实上,勤字中间就包含了恒的意思,譬如我们劝人多读书,绝不是希望他读一本书,读一天书,而是希望他天天读,持之以恒,把每天读书养成习惯。
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
A: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性
B:治学的诀窍
C:勤奋和坚持不能分开
D:勤能补拙,业精于勤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首句为主旨句,指出了勤奋和坚持的重要性,其后以勤奋和坚持是治学的诀窍和勤奋与坚持二者不可分来论证这一观点。B项没有提到“勤奋和坚持”,C、D两项是属于论据部分。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待更新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