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言语理解】
①人们听音时,首先是要用耳朵去听而不是用仪器去测量,如何判断,依靠的就是人们的“音准感”
②这种音准有着精确的物理意义,音是由物体的震动产生的,每个乐音震动的频率就是它的物理属性
③另一种音准指的是人们对于音高的一种听力反应,严格来讲应该叫作“音准感”
④而在音乐中使用的音并不是随意产生的,是人们在长期实践过程中挑选出来的
⑤我们通常所说的音准,一般有两种含义
⑥一种是音乐中的音高要遵循一定的规律,那就是音高的准确性,即音准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一项是:
A:
⑤⑥④①③②
B:
①③②⑤⑥④
C:
①⑤⑥③②④
D:
⑤⑥②④③①
正确答案:D
解析:
观察6个句子,由“两种含义”“一种是”“另一种”可知,三句的前后顺序为⑤⑥③,排除B。③指出另一种音准叫“音准感”,①提到人们听音时依靠的就是“音准感”,两句话题一致,应紧密相连,且按照一般行文脉络,应先介绍事物的含义,再介绍它的作用、人们对它的运用等,因此①应是对③的进一步阐述,两句顺序应为③①,排除A、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21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56题,2021年贵州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6题,2021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9题,2021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8题,2021年广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43题,2021年宁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考友回忆版第98题
2、【言语理解】①红细胞破坏过多是指红细胞寿命缩短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有先天遗传性的溶血性贫血,也有后天获得性的溶血性贫血
②失血包括急性失血和慢性失血
③其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
④当然,贫血也可以是多因素叠加的结果
⑤贫血是继发于多种疾病的一种临床表现
⑥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包括大家熟悉的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原料如铁、叶酸、维生素B缺乏引起的营养性贫血,肿瘤细胞浸润骨髓等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⑥③①②⑤④
B:⑤③⑥①②④
C:⑥①②⑤③④
D:⑤③①②⑥④
正确答案:B
解析:分析可知,③中的“其”指的是⑤中的“贫血”,因此二者应紧密相连,排除A。
③总说贫血的“发病机制可以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或减少、红细胞破坏过多和失血三类”,⑥、①、②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论述。根据行文逻辑,这四句顺序应为③⑥①②,排除C、D。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8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0题,2018年天津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201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区考)第20题
3、【言语理解】没有无用的知识,只有还没派上用场的知识。人们往往觉得既然用不上,何必为那些________的东西浪费时间。可他们________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知识是关于世间万物的信息,获得一种知识相当于多了一个看世界的角度,从这个角度看过去,一些原有的认识会发生改变,从而又________出新的问题和灵感。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细枝末节 忽略 激发
B:繁文缛节 掩盖 萌生
C:零零星星 忘记 诞生
D:杂乱无章 淡化 迸发
正确答案:A
解析:第二空,觉得用不上就不去学习知识的人是没有认识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忽略”“忘记”填入恰当,排除B、D。
第三空,“激发灵感”为习惯搭配,排除C。
第一空,“细枝末节”填入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
4、【言语理解】①既然是团圆饭,春晚的味道如何显然已不是最重要的
②它年复一年地陪伴百姓迎接新年钟声,陪伴无数家庭包饺子、吃年夜饭,陪伴一代代孤独的海外游子感受浓浓的中国年味儿
③如今,春晚就像过年回家的车票、大年三十晚上的团圆饭一样,一样都不能少
④从1983年至今,从“全民联欢”到“全民吐槽”,春晚这桌“年夜饭”已经做了30多年
⑤相反,如果不看春晚,这个春节或许会让人觉得多少有些遗憾
⑥实际上,一道已经吃了30多年的大餐,要想年年有新意、场场有突破,要想让每一名观众都满意,根本没有可能
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③②④⑥①⑤
B:③④②①⑤⑥
C:④②③①⑤⑥
D:④③②①⑥⑤
正确答案:D
解析:通读题干可知,③提到“如今”,④提到“从1983年至今”,按照时间先后顺序,④应排在③之前,排除A、B。分析可知,②的内容是对③的具体解释,说明春晚对人们的重要性,因此②应排在③之后,排除C。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8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36题
5、【言语理解】所谓微物之美,也即是对这样一些微小事物的敏感,虽然微小,却愿意停留。有时乡村、山水,老字号的小镇文化,旧有的传统……它们的存在,是对都市人的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走得太快——忙,就是心死亡。孙犁有句话:“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恰好和本然,不也是对忙得失了本性耐心的都市人的一个提醒吗?
这段文字意在表明:
A:微物之美,提醒着都市人不要太忙
B:微物虽小,都市人却愿意为之停留
C:那些视为美的东西,何其短暂脆弱,根本经不起一次次地被探看、被惊扰
D:恰好和本然,是对忙得失了本性耐心的都市人的一个提醒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前两句指出微物虽小,但却很重要,它们的存在是对都市人的一种提醒,提醒自己不要太忙;接着引用孙犁的话再次提醒都市人不要忙得失了本性耐心。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微物之美,提醒都市人不要太忙,A项正确。
由文意可知都市人忙得并没有为微小事物停留,所以作者才会提醒都市人要为微物之美停留,B项表述与文意相悖,排除;C项文段未涉及,排除;D项“恰好和本然”是举例的内容,而非文段主旨。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8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6题
6、【言语理解】柏拉图说:“法律有一部分是为有美德的人制定的,如果他们愿意和平善良地生活,那么法律可以教会他们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所要遵循的准则;法律也有一部分是为那些不接受教诲的人制定的,这些人顽固不化,没有任何办法能使他们摆脱罪恶。”
这段话所阐述的法律的规范作用是:
A:教育作用 保障作用
B:指引作用 保障作用
C:教育作用 强制作用
D:指引作用 预测作用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引用柏拉图的话,从两方面论述了法律的作用。首先指出法律对有美德的人的作用是教会他们需要遵循的规则,即教育作用;然后指出法律对不接受教诲的人具有治理作用,即强制作用。由此可知,法律的作用是教育和强制,只有C项体现法律具有的这两种作用。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9年辽宁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58题
7、【言语理解】①怎么看中国经济新常态,实际上是一个世界性课题
②这种适应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势将推动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为中国发展注入动力,也为世界经济提供新机遇
③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也是人们把脉世界经济所不可忽视的一个角度
④当前,中国实行创新驱动战略,行进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轨道上,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
将以上4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②③①④
D:④③②①
正确答案:B
解析:②以指代词“这种”开头,放在首句指代不明,排除C。分析文段可知,②的“这种适应……的主动选择”指代的是④的“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句应相连,顺序为④②,排除A、D。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6年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3题
8、【言语理解】清代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讲了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所到之处,只饮一杯清水,可以无愧于鬼神。阎王笑道:“设官是为了兴利除弊,如果不贪钱就是好官,那么在公堂中设一木偶,连水都不用喝,岂不更胜于你?”官员不服,辩解道:“我虽无功,但总无过。”阎王怒道:“你处处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该断的案不断,岂不是负国负民,无功就是过啊。”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莫做“公堂木偶”
B:清官与庸官
C:官员的功与过
D:纪晓岚谈为官
正确答案:A
解析:文段介绍了《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则寓言故事,一个官员在阎王面前自称生时为官清廉,其虽无功但也无过。阎王指责其不如公堂中一木偶,只求保全自己,该办的事不办,无功即是过。由此可知,故事是用阎王的话说明为官不作为即是大错。A项, “公堂木偶”出自寓言中阎王的话,代表的是无功的官员,“莫做‘公堂木偶’”是对官员的提醒,也是告诫,作为标题契合寓言寓意,且更形象,更能吸人眼球。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7年河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
9、【言语理解】2500多年过去了,如今摆在你面前的是________了的城堡旧址,暗淡了的刀光剑影,________了的舟踪桨声和远去了的鼓角筝鸣,一腔思古之幽情迸然而发。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淹没 消失
B:淹没 消逝
C:湮没 消失
D:湮没 消逝
正确答案:D
解析:第一空,“淹没”指大水漫过,也形容被声音盖过。“湮没”指名声和成就被埋没。显然“城堡旧址”与“湮没”搭配更合适,排除A、B。
第二空,“消失”与“消逝”意思相近,但“消失”侧重结果,强调永久地失去了或很快地失去了。而“消逝”更侧重过程,强调慢慢地逝去,逐渐地减少,且含有惋惜之意。句中“暗淡了”“远去了”表达出的是一种渐变的过程,“思古之幽情”体现了作者对逝去的历史的惋惜之情,选“消逝”更契合句子语境。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下列诗句蕴涵事物前进性与曲折性关系的是:
A: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 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
B: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
C: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D: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正确答案:B
解析:A项出自郑板桥《竹石画》,意思是自己画了四十年竹子,白天作画,晚上思考,终于悟出去掉繁杂提炼精髓才能画成功的道理,才能在十分的熟练中创造出不同凡响的新风貌。体现的是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B项是江泽民为雾凇奇景所题的诗。前两句在介绍雾凇的美妙景致,后两句主要阐述美好的事物都需要经历艰辛才能生成。此项蕴含了事物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关系。
C项出自苏轼《琴师》,意思是如果说琴可以自己发声,那么为什么把它放在盒子里就没了乐声?如果说声音是由手指头发出的,那么为什么不能凑过耳朵直接听到乐声呢?意在说明琴之所以能演奏出动听的乐声,需要靠人的指头弹动,是两者的共同作用,体现了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D项出自杜荀鹤《小松》,意思是小松刚出土很小,被埋没在周围的深草里,但它并不示弱,一个劲地往上长,高出了蓬蒿的高度。当时人们不识得小松,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知道它高。体现的是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0年安徽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1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