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713

发布时间:2024-05-09 18:53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

广东地处改革开放前沿,面临复杂环境,只有时刻绷紧作风建设这根弦,坚持团结和依靠人民群众,才能_______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群众基础。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筑牢

B:稳定

C:修建

D:强化

正确答案:A

解析:

“修建”与“基础”搭配不当,排除C。与“稳定”“强化”相比,“筑牢”语义程度更重,与“时刻绷紧”更对应,也更能体现团结人民群众的重要性。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4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4题

2、【言语理解】在文字还不普及的时代,民间故事承担了培养人生观、道德观、伦理观的职能,听故事是人们学习传统文化、自然知识、人生哲学等的重要渠道。然而,飞速发展的现代科技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当下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和了解,更多的是通过影视作品、网络小说、电子游戏等途径,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故事中的一些经典形象越来越陌生。不少专家学者表示,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
接下来最可能讲的是:

A:民间故事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B:年轻一代对民间故事的了解状况

C:现代科技对民间故事传播的冲击

D:让民间故事为现代人接受的途径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先介绍了民间故事曾经对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然后以“然而”转折说明生活方式的改变影响着人们的接受习惯和审美趣味,当下年轻人对传统民间故事变得陌生;最后引出专家学者“打捞‘失落’的民间故事刻不容缓”的呼吁。由此可知,“打捞”民间故事,让其重新为现代人所接受应为文段接下来论述的主要内容。A、B、C三项均已在文段中涉及,不应在下文论述,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副省级)第41题,2017年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市地级)第49题

3、【言语理解】公车改革的漏洞是一面镜子,它寓示着只有让所有公共治理的漏洞都充分聚焦民意,社会才能进步。现在,公车改革新政遭遇质疑,让那些可能被权力钻空子的漏洞被及时曝光,尽管会让人看到改革滞重难行的一面,但我们更应该感受到民意洪流无法阻挡。每一项制度改革的漏洞,如果都能有民意与权力进行深度博弈,社会就一定能够渐渐步入民主与法治的轨道,一路畅行。
对这段材料的关键词提炼准确的是:

A:公车改革 民意 权力 博弈

B:制度改革 轨道 权力 畅行

C:漏洞 民意 权力 博弈

D:公共治理 轨道 权力 畅行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由公车改革的漏洞引出公共治理制度改革的漏洞问题,指出通过让民意与权力进行博弈,社会才会渐渐步入民主与法治的轨道。由此可知文段关键词应是“漏洞”“民意”“权力”“博弈”,C项概括正确。B、D两项未提到“民意”“博弈”,排除。A项中的“公车改革”是为了引出“漏洞”,其本身并不是关键所在,亦可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甲类)第28题

4、【言语理解】天气预报一般要考虑气温、气压、温度、风力等因素,这些都是大气层本身变化的结果,只要掌握这些因素,通过计算机的计算就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的趋势。沙尘暴作为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同样要考虑上述气象因素。据气象学家分析,强冷空气带来的大风天气、前期干旱少雨、气温回升是形成沙尘暴的必要天气条件。但是,除此之外,沙尘的现身还需要一些其他特殊条件。悬浮在空气中的沙尘来自地表,地表的情况直接影响沙尘暴的发生。
这段文字主要说明的内容是:

A:天气预报要考虑的各种因素

B:沙尘暴的形成原因复杂且特殊

C:沙尘暴形成的必要天气条件

D:沙尘暴是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天气预报需要考虑的因素,以此作为后文论述一种特殊的天气现象——沙尘暴形成的根据。然后从必要天气条件和其他特殊条件两个方面论述了沙尘暴形成的条件。由此可知,文段主要是围绕沙尘暴的形成展开论述的,与之相关的选项为B、C。但C项只涉及了沙尘暴形成的必要天气条件,对于后文论述的其他特殊条件没有涉及,不够全面,排除。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5、【言语理解】“徒法不足以自行”。在目前公车管理还不甚规范的大环境下,单一的公车尾号限行政策值得________。真要实行的话,要________其负面作用。至少,要________拿出措施防止公车因此而增加。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商议 提防 临阵磨枪

B:商榷 谨防 未雨绸缪

C:商讨 警惕 居安思危

D:商量 防备 有备无患

正确答案:B

解析:第一空,由文段“公车管理”“政策”等词可知,应填入一个书面语,故首先排除C、D。
第三空,由“拿出措施防止”可知第三空应填入一个表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意思的词语。“临阵磨枪”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与文意相悖,排除A。“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符合文意。
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2012年海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福建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春季)第11题,2012年湖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黑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云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1题,2012年四川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重庆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上半年)第12题,2012年青海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0题,2012年广西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12题,2012年湖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2题

6、【言语理解】考试技术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1993年,学者研究指出: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国家教育制度及社会情况密切相关,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具有高度持久性,而且不易改变;有些国家的考试制度则正在经历实质甚至快速的改制。此外,各国考试制度的改革方向也不尽相同。
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A:对考试制度应进行历史的客观的评价

B:高校招考制度各有千秋,很难区分优劣

C:应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革高校招考制度

D:国外的考试制度历史悠久,值得借鉴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指出高校招考制度很难说有先进和落后之分,然后引用学者的研究说明,考试制度与各国的制度及情况密切相关,改革不能照搬。文段围绕“高校招考制度”展开,A、D两项均脱离这一话题,排除。由“不易改变”“改制”“改革方向”等表述可知,文段关注的重点是高校招考制度的改革问题,且“根据国家的具体情况改革”的表述也与专家的研究相一致。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4题

7、【言语理解】(1)上帝此刻或许________了这个小生命,在马志恭被丢弃在乱石岗的第二天,一位老农意外发现了他。
(2)20世纪90年代,随着电视的普及,农村电影市场日渐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垂青 萎靡

B:青睐 萎缩

C:垂青 萎缩

D:青睐 萎靡

正确答案:C

解析:(1)句,“垂青”表示重视,为敬辞,多用于长辈或上级;“青睐”意为喜爱或重视。此处对象为“上帝”,选“垂青”更恰当,且受到命运、上帝的垂青为习惯表述,排除B、D。(2)句,“萎靡”常用来形容精神不振,此处形容市场的减小,应用“萎缩”。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7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2题

8、【言语理解】①他们保存历史的唯一办法是将历史当作传说讲述,由讲述人一代接一代地将史实描述为传奇故事口传下来
②但是,没有人能把他们当时做的事情记载下来
③这些传说是很有用的,因为它们能告诉我们以往人们迁居的情况
④我们从书籍中可以读到5000年前近东发生的事情,那里的人最早学会了写字
⑤但直到现在,世界上仍然有些地方,人们还不会书写
将以上5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

A:①③②④⑤

B:④①③②⑤

C:④⑤①③②

D:①②③④⑤

正确答案:C

解析:先看四个选项排在首位的句子,A、D两项以①开头,B、C两项以④开头。①句首为“他们”,一般来说,用到人称代词“他们”时,前文须有具体的指代内容,故①不能排在首位,排除A、D。④句首为“我们”,“我们”是一种泛指,可以放在段首,故答案在B、C两项中间选。⑤前有一个转折词“但”,其内容“世界上仍然有些地方,人们还不会书写”恰能与④中的“那里的人最早学会了写字”构成转折关系。故⑤应紧跟在后面,排除B,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2题

9、【言语理解】简洁精辟、意义完整、结构定型的成语被滥用谐音篡改得面目全非;任意生造的各种时髦语言花样别出,让人摸不着头脑;错字、别字屡屡见诸书籍、报刊和电视……此种情形令人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悚然

B:惘然

C:悻然

D:愕然

正确答案:D

解析:此题中四个选项均为“然”类后缀词,故只需辨析它们前面表示基本义的字词。“悚”指害怕;“惘”指疑惑,不知所措;“悻”指怨恨,愤怒;“愕”指惊讶、不满。句意为胡乱使用语言的现状令人吃惊、不满,四个选项中“悚然”“惘然”词义不符,“悻然”词义太重。只有“愕然”与句子语意相符。故本题答案为D。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鉴于迪斯累利首相治下的英国坚守“光荣孤立”,柏林别无他法,只有串联矛盾正在上升的俄、奥,这便是1873年与1881年两次“三皇同盟”以及1887年《德俄再保险条约》的初衷。同时德国暗中支持俄国在东方问题上与英国对立,如此这两个侧翼大国将永无希望携手包围中欧。至于对英、法两国,俾斯麦也有其手腕:他向伦敦表态无意插手海外事务,在埃及和土耳其问题上亦守善意中立,赢得迪斯累利的好感;甚至对宿敌法国,也以温言安抚,暗示其向海外发展,从而与英国产生摩擦。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英法海外扩张的过程

B:欧洲复杂的政治格局

C:19世纪后期的国际形势

D: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腕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讲英国对德国坚守“光荣孤立”的政策。然后说面对英国的“孤立”,俾斯麦通过联合俄、奥,暗中支持俄、法与英国对立,在埃及和土耳其问题上向英国示好等方式予以应对,故文段重点讲述的是俾斯麦的外交手腕,D项为文段内容的准确概括。文段围绕俾斯麦的外交政策展开论述,A、B、C三项偏离文段主题,排除。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 2016年北京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9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