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省/区考 全国

公务员考试行测言语理解专项常考题集4684

发布时间:2024-05-06 14:00     浏览量:9

1、【言语理解】

欧洲因为陆地面积与中国相近,所以常被作为一个整体与中国比较。事实上,欧洲城市整体更靠北,欧洲很靠南的城市马德里和北京的纬度接近。欧洲80%的居民生活在类似我国东北四季分明的天气里,夏季干热,待在树荫里就很凉快。同时,大西洋是一个巨大的恒温器,使得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差小,冬季气温5~10℃,夏季21~27℃,越靠近海洋气温越高,越靠近山地气温越低。这段文字意在:

A:

探讨欧洲人口分布的规律

B:

纠正人们对欧洲气候的普遍误解

C:

分析地理环境对欧洲气候的影响

D:

介绍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征

正确答案:C

解析:

文段首先指出欧洲因为陆地面积接近中国,所以常用来和中国作比较。然后以“事实上”转折,指出欧洲城市整体更靠北,从所处纬度方面指出欧洲80%的居民生活在类似我国东北四季分明的气候里。接着由“同时”指出,大西洋使欧洲大部分地区处于温带海洋性气候。故文段主要从纬度和临海两个方面介绍了欧洲的气候情况,即地理环境对欧洲气候的影响。C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转述。

A项,“人口分布的规律”无中生有,排除。

B项,“对欧洲气候的普遍误解”无中生有,排除。

D项,文段论述的对象是欧洲,并非温带海洋性气候,排除。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区级及以上)-考友回忆版第36题,2021年北京市公务员《行测》试卷(乡镇)-考友回忆版第46题

2、【言语理解】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这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所以,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文明的趋向,却是“求同”。因为文明的背后,是核心价值;而只有人类的共同价值,才最有价值。由此可见,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
根据这段文字,不能得出的观点是:

A:“求同”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

B:文化对“异”的包容程度要宽于文明

C:世界文明存在着不同价值取向

D:文化即使融合也难以消除差异

正确答案:A

解析:A项,由“只要把握了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又能兼收并蓄各民族的不同文化,那就能打造出自己的‘文化航母’”可知,“求同存异”是打造文化航母的根本,“求同”不全面。
B项,由“文化‘必须存异’,文明‘可以存异’”可得出。
C项,由“文化‘必定有异’,文明‘难免有异’”可得出。
D项,由“文化可以交流,甚至融合,但最终‘存异’”可得出。
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2年浙江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27题

3、【言语理解】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这段文字表达的最主要的意思是:

A:一个民族需要民族精神,一个时代需要时代精神

B:精神可以变物质,物质可以变精神

C:两个文明建设互相依存,互相促进

D: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中出现的“应当”“必须”“应该”等词对抓住文段主旨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在文段中,“应当”所引领的句子“创业精神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为主旨句。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0年江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4、【言语理解】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一辆被称为“陆地巡洋舰”的越野吉普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像离弦的箭一样奔驰。

B:该大学的管理学院利用丰富的智力和社会资源,努力开拓教学方式和科研成果,促进“产学合一”。

C:他心里很清楚,这次投资假若一旦失败,他大半生的心血就会付之东流。

D:在抗击“非典”中,白衣天使们前仆后继,其壮举真可谓惊天地泣鬼神。

正确答案:D

解析:A项不合逻辑,车不可能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像离弦的箭一样奔驰”。B项“开拓”和“科研成果”搭配不当。C项,“一旦”“假若”语义重复,删除其一。D项没有语病。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9年深圳市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66题

5、【言语理解】很多人对励志书籍的阅读体验是,读的时候________,但激动了几天之后却发现,生活还在继续,自己的人生道路并没有多大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心潮澎湃 改变

B:思潮起伏 改变

C:热血沸腾 转变

D:慷慨激昂 转变

正确答案:A

解析:对应“激动了几天”,第一空所填词语应含“激动”之意。“思潮起伏”形容思想活动极频繁。不能用于形容读完励志书籍后的情绪高涨状态,排除B。“心潮澎湃”形容心情十分激动,不能平静。“热血沸腾”形容情绪高涨,热烈激昂。“慷慨激昂”形容情绪激昂振奋、正气凛然的样子。均符合题意。
第二空,由“生活还在继续”可知,励志书籍对人生的影响很小。“改变”指事物变得和原来不一样;“转变”指从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变为另一种形式、状态或特点。此处描述人生道路的变化小,填“改变”恰当,排除C、D。故本题选A。

考题出处: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县级以上)第8题, 2015年广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乡镇)第3题

6、【言语理解】8.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当思想史的研究者发现一些来自伟大头脑的伟大思想起源甚卑,有时便可能会感到尴尬。如果允许我们将任何相对稳定的社会或文化视为一个整体,我们将会发现:要在正式思想及其相对应的民间思想间划出一条清晰的界线,是非常困难的。
对这段文字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的交流是复杂的

B:一些伟大的思想家往往受到民间思想的影响

C:思想史的研究者有必要改变对民间思想的看法

D:民间思想与正式思想共同构成稳定的社会文化

正确答案:A

解析:这是一段关于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关系的论述。选项中能体现二者关系的只有A,又由“民间思想和正式思想的交流,特别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交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单向的”可知,正确答案为A;D项将文中“如果”臆断为确定的事实,所以是错误的;选项B、C文中未体现。

考题出处:待更新

7、【言语理解】确实是一种巧妙的安排,让我们这个地球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水、火、土资源。但是,借此而赖以生存的人类决不满足于仅仅从这些自然资源中获取谷物等以填饱肚子。当然,也只有当他们远离饥饿的时候,才有心思去利用其对世界的认知能力,对周围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无限创造力,从而将某些自然物转换成为人所需的人造物,创造出一种与当时人类生活方式相适应的生产形式——制陶。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温饱问题的解决是艺术创造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B:制陶技术是人类创造性地利用自然资源的结果

C:人类生产形式的改进源于提升生活方式的需求

D:制陶技术是人类利用自然满足所需能力的标志

正确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介绍了人类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填饱肚子。在这个需求得以满足的前提下,人类便产生了追求更高一级的生活方式的需求,而诸如制陶之类的生产形式的改进就是在这种需求推动下产生的。A项“艺术创造”不是文段主要说明的内容,排除。B、D两项“制陶”只是生产形式改进的一个典型例证,排除。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待更新

8、【言语理解】前些年,从________的市中心搬家到尚未完全开发的新区。住宅临河,两岸绿竹簇簇,鸟叫蝉鸣,水流风动,空气清新;房侧有一池塘,水草繁茂,鲫鱼穿梭;前方田野开阔,一片葱茏。晚上,河滩上、池塘中、田野里,蛙声齐鸣,________,恰似从几个立体音响发出的立体声,浑厚而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纷繁复杂 交相辉映 沧桑

B:纷纷扰扰 余音绕梁 优美

C:热闹喧嚣 遥相呼应 和谐

D:繁荣兴盛 此起彼伏 清晰

正确答案:C

解析:第一空,由第二、第三句对新区环境的描写可知,后文突出的是新区环境的安静、清幽。故第一空对“市中心”的描写,应与“安静”构成反义对应。“纷繁复杂”强调的是多而杂;“繁荣兴盛”强调事物蓬勃发展。两词均不符合文意,排除A、D。
第二空,“余音绕梁”形容鼓声或音乐优美,耐人寻味,使人经久不忘。“遥相呼应”指远远地互相联系,互相配合。而此处描写对象为“蛙声”,故“余音绕梁”用在此处不当,排除B。
故本题选C。

考题出处:2013年陕西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5题

9、【言语理解】锆石极耐高温,其熔点达2750℃,并耐酸腐蚀。世界上有80%的锆石直接用于铸造、陶瓷、玻璃工业以及制造耐火材料。少量的锆石用于铁合金、医药、油漆、制革、磨料、化工及核工业。极少量的锆石用于冶炼金属锆。含ZrO265%-66%的锆英石砂因其耐熔性(熔点2500℃以上)而直接用作铸造厂铁金属的铸型材料。
这段话的主要目的是告诉我们:

A:锆石极耐高温 

B:

锆石的工业用途

C:

锆石耐酸腐蚀 

D:

锆石性质特殊

正确答案:B

解析:文段首句简单概括了锆石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 原文中“世界上有80%的锆石直接用于……少量的锆石用于……极少量的锆石用于……含ZrO265%-66%的锆英石砂因其耐熔性(熔点2500℃以上)而直接用作……”就是具体介绍锆石在工业上的一些用途,故本题选B。

考题出处:待更新

10、【言语理解】所谓“以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作为被告”,其实只是针对预立案程序而言。这样,网络侵权的原告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被告身份的相关信息,可以查实的正式立案审理,无法查明的则不予受理。由此可见,这么做实际是原先请求法院通过其调查权,来查明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背后的人,将调查核实“被告人具体身份”的权力转移给了法院。原告并不具备特别调查权,多数公众也都没有技术手段来进行网络追踪。如果法院介入后仍然无法查清,还是不会受理。只要没有明确的被告,原告的诉讼就失去了意义——且不说庭审过程中,“被告”无法进行辩护,就算原告赢得了官司,也没有责任人来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

A:介绍网络时代处理法律问题面临的困境

B:分析原告在网络侵权案件中所处的不利地位

C:解释法院在处理案件时被告人身份确定的重要性

D:说明网络侵权案件中明确被告人的方式及其意义

正确答案:D

解析:文段围绕网络侵权案件中“以IP地址或者网络名称为被告”的规定展开,介绍了网络侵权案件中被告人确定的方式及其对原告权利的保护。由此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A、C两项范围过大,脱离了网络侵权案件中被告人的确定这一论题,排除。B项在文段中未涉及。
故本题选D。

考题出处:2012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试卷第30题

PS:考题出处均整理自网友分享的考生回忆版题目内容,数据基于网络内容整理,仅供参考




考盟公考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公考“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公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公考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