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欢迎收听“深夜时评”,我是暖姐,了解热点事件、熟悉逻辑结构、丰富答题语言,在公考的路上有我陪你一起走。
【文章内容】
不到长城非好汉,但如果再长城上乱刻乱画破坏问题,那么将有可能失去“登长城做好汉”的资格——破坏长城文物者就该被拒“登城”
4月6日起,北京延庆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制定的《关于对破坏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行为的惩戒办法》正式实施。《办法》对刻画、故意损坏等七类破坏文物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对破坏文物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限制当事人购票参观。在八达岭长城景区被列入“黑名单”的游客,也会被延庆区其他旅游景区拒之门外。(相关报道见05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人心中普遍有着长城情结,隐约有“不到长城不旅游”的味道。现在,根据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出台的规定,破坏文物者将有可能失去“登长城做好汉”的资格。这一规定来得好,来得及时。
旅游向来存在“到此一游”现象。一方面,很多游客满足于到此一游,到一个地方,只是“拍拍照走路”,而不愿意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另一方面,一些游客忍不住手痒,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刻画涂鸦,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拍照式旅游,更多是个人选择,倒也不必过于纠结,但 “刻字式旅游”败坏了景区形象,有的还破坏了文物,是典型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严重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刻字游”在长城表现得尤其明显。这是一个老问题,可以说,自打长城的文化象征形成后,就大量出现了,而在旅游大发展的第一轮春风下,更是达到了高峰,就连老外也加入到刻字行列。2017年,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遭刻字,有大量英文”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
随着文明旅游观念深入人心,加之谴责和约束机制逐渐形成并强化,“刻字式旅游”现象有所减少。然而,在长城上刻字涂鸦,竟然还能“春风吹又生”。近日,媒体曝光“八达岭长城恢复开放第一天就被人在墙体上刻字”的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疫情已经让旅游很“受伤”,长城遭“雕刻”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要从根本上解决“刻字式旅游”问题,除了持续深入提升社会文明,推动旅游文明蔚然成风之外,还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加大管理力度,真正把保护文物保护景区的责任承担起来;二是加大惩戒力度,让不文明游客付出应有的代价。北京始终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此次迅速查处长城被“刻字”事件,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很快制定《办法》,有利于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约束惩戒机制,让破坏长城文物成为一种高风险、高代价行为,助推形成新的旅游文明。
这两年,旅游黑名单机制已经建立了,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毋庸讳言,该机制在一定地方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现象。有的不文明行为往往要被公开曝光,引起社会关注之后,才会被记入旅游黑名单。“拉黑”需要慎重,但不能不动,甚至沦为摆设,如果大多数不文明行为都不被记入,黑名单恐怕就会变成“嘿名单”。现在都讲“有态度旅游”,对于景区来说,也应该做到“有态度服务”。天下景区是一家,应该建立联动机制,果断地向不文明行为,尤其是破坏文物行为说不,把其拉入黑名单,向其关上大门。
破坏长城文物者就该被拒绝“登城”,而且应该拒绝其进入所有景区。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制定的《惩戒办法》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景区、游客和全社会就此应当形成共识——讲文明才配“登长城做好汉”,才配进景区当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