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事业单位 广东

广州大学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诚聘英才|2023年海外优青、百人计划招聘计划

发布时间:2023-01-15 16:03     浏览量:1617

一、学院简介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是广州大学历史最悠久的理工科学院之一,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原广州师范学院物理系。2000年7月合并组建新广州大学后,原广州师范学院物理系、原广州教育学院(原广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物理系以及原广州大学、原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基础部物理教研室并入理学院。2004年7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成立,2020年系部调整后,学院更名为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学院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努力建设与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深度融合的一流创新型理工科学院。

学院现有物理系、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系、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天文系、大学物理教学部和实验中心。有教职工124人,其中专任教师75人、实验和行政人员30人,博士后19人。教职工有正高21人,副高28人。师资队伍中有中科院双聘院士1人、国家杰青等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3人、省级人才计划入选者8人、广州市高层次人才21人。有全国模范教师、南粤优秀教师、广州市教学名师等一批优秀教师。从2016年以来,我院从海内外引进30多位专任教师,其中60%有海外留学经历。师资队伍经过新老融合,形成了朝气蓬勃、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学院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现有天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硕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和物理学两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材料与化工、电子信息和学科教学(物理)三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开设物理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天文学4个本科专业,其中物理学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分别为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有省级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现有全日制本科生1028人,研究生280人。

学院现有天文学、物理学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学科,各学科均有省市级重点学科和省市级科研平台支撑。(1)天文学科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在软科学科排名中位列内地高校第8,拥有广东省优势重点学科、广州市重点学科、国家天文科学数据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广东省高校和广州市天文观测与技术重点实验室,设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广州大学联合天文研究中心,以及校内二级科研机构天体物理中心。(2)物理学科是广州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支撑性基础学科,拥有凝聚态物理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和广州市重点学科、广东省高校硅基信息材料器件与集成电路设计重点实验室(与材料学科共建)、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与背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州市固体物理与材料研究重点实验室,光电科普基地为省级科普基地。(3)材料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位列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201-300位,拥有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共建)和广州市重点学科,以及校内一级科研机构广州大学-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联合研究院(共建)和二级科研机构新型信息功能材料研究中心。本院还建有跨学科的超快(飞秒)光学、固体物理与材料、光纤通信及传感等院级实验平台。本院科研团队积极参加国际和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在平方公里阵(SKA)、中国空间站望远镜(CSST)、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LHAASO)、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中承担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任务。

近5年各学科团队主持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其他各类科研教研项目200余项;一批研究成果在Nature子刊、PRL、ApJL、Angew等顶级学术期刊发表,获得广东省科技合作奖。三全育人成果卓著,近三年学生在互联网+、挑战杯等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0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8项,其他奖项8项,各级省级奖励70项。2022年本科生攻读研究生比例达到45%,研究生规模稳步扩大,生源质量不断改善。

“十四五”期间,本院三个学科积极参与学校“2+5”交叉创新平台建设,在“新材料新装备新制造”和“地理空间信息与智慧生态环境”两个学科和科研交叉创新平台中承担重要的建设任务;并积极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实行拔尖创新和卓越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粤港澳大湾区输送高质量创新人才。

我们将着力于引进与本院三个学科相关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及优秀青年才俊,期待与您共同追逐梦想、一起创未来。

二、海外优青项目

(一)项目介绍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1年起,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二)申请条件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3年1月1日(含)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领域为天文学、物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5)在2023年4月15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 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2年1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2.限项要求:

执行中央有关部门关于国家科技人才计划统筹衔接的要求。同层次国家科技人才计划支持期内只能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三)配套待遇

1.纳入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制,聘为教授岗位。

2.学校提供协议绩效年薪90-100万元(税前)。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100万—300万,期限3年。广东省按入选人才实际情况原则上不少于国家标准提供配套资助。由学校提供税前住房补贴额度200万元(与广州市政策对接),提供三年期的过渡性周转房一套。提供研究生招生指标。提供实验空间、办公空间,支持组建创新科研团队等。

3.学校按学科基础和实际需要提供60-120万科研启动经费额度,纳入“2+5”学科与科研创新交叉平台统筹管理。

4.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广州市政策相应的住房补贴待遇(100万元—500万元不等);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可申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享受国家和地方配套经费共60万元。

5.协助办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和广州市“人才绿卡”,享受广东省及广州市提供的人才一站式配套服务。

6.享受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将由政府给予财政税收补助。

7.符合属地义务教育招生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可安排适龄子女就读广州大学附属学校。

三、学校“百人计划”人才

(一)领军人才。师德高尚、学风正派的学者,学术造诣高深,取得所在学科领域国际公认的突出成就,能带领本学科赶超或者保持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领军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50周岁。

(二)青年杰出人才。具有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较大的发展潜力,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取得高质量原创性科研成果并获国际同行专家认可的青年学者,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或在海外高校、研究机构等有两年以上科研工作经历的青年杰出人才。年龄原则上不超过40周岁。

(三)突出学科带头人。在某二级及以上学科具有突出学术地位,学术上具有较大影响力,教学能力突出,并有持续发展潜力,在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正高级职务或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担任副高级以上职务的学者;国内学者应有主持国家级重点以上科研项目或其它相当级别科研项目的经历,引进后对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起到带头人作用。年龄一般在 50 周岁以下。

(四)工作和生活待遇

1.纳入广州市事业单位编制。

2.根据自身条件聘教授或副教授。

3.提供全国有竞争力的协议年薪制薪酬和配套待遇:

(1)提供协议绩效年薪60-150万元人民币(税前);

(2)科研启动经费面议,均纳入“2+5”学科与科研创新交叉平台统筹管理;

(3)符合条件者可享受广州市政策相应的住房补贴待遇(100万元—500万元不等,特别优秀的领军人才面议);海外优秀留学归国人员可申报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资助项目,享受国家和地方配套经费共60万元;

(4)协助办理广东省“人才优粤卡”和广州市“人才绿卡”,享受广东省及广州市提供的人才一站式配套服务;

(5)享受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对符合相关条件的人才,将由政府给予财政税收补助;

(6)协助解决住房问题,市、区公租房或学校过渡性住房可供选择;

(7)符合属地义务教育招生条件和要求的情况下,可安排适龄子女就读广州大学附属学校。

四、应聘方式与材料要求

(一)海外优青项目请于2023年3月15日前联系人事处,请符合条件且有意向申报者将简历材料发至邮箱wwxiu@gzhu.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海外优青申报”。简历应包含个人基本信息、联系方式、学习和工作经历、主要学术成就等。

(二)“百人计划”人才在2023年度内长期有效,应聘人员请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联系学院,提供下列完整材料:

1.个人信息:包括身份证或护照复印件,个人简历、学历和学位证明(海外归国的还需提供留学人员归国及境外学历学位认证材料),教学科研经历等;

2.教学科研计划;

3.学术代表作:原则上应提交不少于3篇近5年内应聘者为第一作者或主要通讯作者的代表作(含论文、著作、专利、艺术作品等);海外应届毕业生还可提供博士论文稿;

4.主持科研项目及经费情况;

5.其他能证明教学科研水平的材料。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温老师

电 话:020-39366871

E-mail:wwxiu@gzhu.edu.cn

通讯地址:广州市番禺区广州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

邮 编:510006

学校网址:http://www.gzhu.edu.cn

学校招聘信息:https://mp.weixin.qq.com/s/tHyuF-RveC_OZQhXAGbNkg

学院网址:http://spee.gzhu.edu.cn

考盟教育申明:凡注明“来源:考盟教育“的所有文字及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考盟教育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信息来源为其它出处时,仅代表原发布机构或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或立场或构成硬性指导建议,也不代表考盟教育赞同其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处理。